大河车城讯:2014年全国约7成的汽车经销商亏损,到了2015年这个数字可能会更难看。6月1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2015年5月库存预警指数为57.3%,这已经是连续第8个月高于50%的警戒线水平之上。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4月,库存预警指数始终处于警戒线水平之上。
其实,2010年、2012年、从2014年到2015年,都轮番上演过”经销商库存积压、老板资金链断开卷款跑路”的新闻。就在上个月,中国首家在纽交所上市的汽车销售服务企业—北京联拓集团,被爆出因资金周转出现问题,遭遇经营困难,旗下所有品牌4S店均处于半停业状态。
而最近网上“河南近百家4S店大逃亡”的一篇文章,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加上离场老板的亲身自述,揭示了这个行业血淋淋的真相——市场不好经营不善,关门;资金链紧张、融资成本高的受不了,关门;本身开店的钱就是借的,项目回报率偏低,关门;做了很多年的老店,发现利润率越来越低,决定转行或者干脆闲下来,开始找下家接盘,希望在市场跌入低谷前,卖个相对的好价钱……凡此种种,成了决心离场的那部分4S店行业众生相。
4S店与厂家的畸形关系早已不是行业秘密,厂家向4S“压库”以做高全年销量指标更是行业通行准则,加上不断涌现的汽车电商和新型汽修连锁在不断蚕食售前、售后市场,4S这个行业可谓是“四面楚歌”。
好吧,用四面楚歌其实是夸张了。4S行业真的到了生死关头?笔者真的不这样认为。
首先,倒闭潮也好、老板卷款跑路也好,是因为大批“低经营质量”的老板涌入到这个市场中来。这些新来者,既无经验,又无资源,被“一两年回本、三四年翻倍”的神话刺激,有些甚至是虚荣心作祟,加之个把中间人穿针引线,甚至敢于民间借贷,就此杀入这个市场。笔者早几年曾接触过的某4S老板,问到为什么会进入这个行业,答案居然是“卖汽车,比倒腾服装看起来有面子多了”。
国内4S店数量从2006年不到15000家,到2014年已经接近25000家,七八年时间,增幅60%。这个增长速度快么?其实不算快。但是它超出了市场的承受程度。特别是这个市场本身就很不健康——新车销售不盈利甚至价格倒挂、搭售滞销车型甚至压库、亏损了好几年,好容易看见盈利的曙光,同品牌的另一家店又在不远处开张了。好吧我不玩了,想退出要点补偿,呵呵呵对不起也没门……这些门道,水深水浅,不一脚踏进来,又怎能有深刻的体会?所以,倒闭潮也好、卷款跑路也好,只是原本不该进入的人,重新退出去而已。
再者,4S店真的不盈利么?从销售来看,4S卖车的利润确实远远不如商贸零售业,销售净利润基本保持在3%以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售后毫无疑问是可以赚钱的。但为什么2014年还会有7成经销商亏损呢?原因有二,其一融资成本过高,2014年近4成经销商库存系数大于2(即库存量是每月销量的两倍),这占用了巨额的资金,产生了很高的中间成本;其二,大量新开店没有足够的保有客户,用以支撑售后;其实从去年到今年跑路的,除了北京联拓这种敢玩信托融资把自己玩死的,大部分都是新开店。而老店是可以凭借成熟稳定的经营团队、庞大的客户基盘,实现稳定盈利的。举个例子,就算去年日系车整体形势不好,但笔者所在的地区,类似广汽丰田、一汽丰田店经营好的利润可以达千万,而经营不好的甚至要倒亏几百万。这中间,就是管理和时间积累的差距,这能怪行业不景气么?显然不能。
所以,跑路也好,倒闭潮也罢,寒意虽然阵阵袭来,但也不必过分夸大,视之为行业的自我调节即可。简单来说,25000家减少到20000家,这个行业可能就重新开始欣欣向荣了。而指望4S店跑路能倒逼厂家反省自身、放宽政策,主动发起渠道变革,这就属于异想天开了。
4S店库存高企、经营走衰,这样的论调和文章不断的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对处于这个行业中的经营者来说,其实是好事,这样可以吓住更多的资金涌入,市场环境会更健康。对消费者来说,4S店不景气,意味着“日子难过、只有降价”,也是可以充满期待和想象的。无论买卖双方,其实都乐于看到有人唱衰4S行业。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双手赞成继续唱衰这个行业。(来源: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