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上海车展,“互联”与“智能”几乎成为所有主流汽车企业的参展主题。不论是上海通用与阿里联姻,北汽与乐视合作,还是广汽三菱发布数字营销战略,以及其他更多车企纷纷发布“互联网+”车型,种种迹象无不表明,汽车正在从“带轮子的沙发”,变成“带轮子的电脑”。
当互联网和汽车在一起,会改变大家的汽车生活吗?
现象|互联网和汽车看上去真要联手了
乐视与北京汽车合作推出的“超级汽车”概念车,美国特斯拉的ModelS电动车,博泰推出的“超级智能移动终端”……在刚刚结束的上海国际车展上,包含了零排放、车联网、无人驾驶等多种技术的智能汽车成了车展的一大亮点。
不光是奥迪、奔驰、沃尔沃等国际车企加大投入研发智能汽车,谷歌、苹果等科技公司也纷纷投身无人驾驶汽车领域。在国内,乐视+北京汽车,腾讯+富士康+和谐汽车,互联网巨头和传统车企联手,“互联网+智能汽车”的元年好像就要来了。
鸿沟|互联网和汽车两边都有难题
虽然互联网+汽车的概念叫得很响,项目也很多,但无论是互联网界还是汽车企业,都有一个鸿沟等待跨越。
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汽车的“玩法”,主要体现在“系统智能化”和“系统入网”两个方面。
在系统智能化上,互联网企业更有优势,但很多智能硬件,并未考虑到车主的实际使用习惯。记者试用过多个智能系统,不是菜单太过复杂,就是因为成本的原因不能用好硬件致使反应速度超慢,有的还很依赖3G/4G网络,而汽车一跑高速,往往没有网络。
而在系统入网方面,车企做的种种努力也是叫好不叫座,就拿现在主流家用车企都在推的智能车载系统来说,通用、日产、丰田都有自己的智能系统,但无论是产品使用的便利性,还是呼叫中心提供的导航路线,司机用起来不是很得心应手。
本质|根本分歧在利润上
就在互联网企业纷纷涉足汽车制造的时候,海马汽车发布了自己的moofun移动互联人车生态系统,并抢先搭载在上海国际车展正式上市的海马M6上。
在海马的这套系统内,最有深意的,是“车服务”和“驾驶习惯收集”,采用“车服务”,可以提供全时在线的预约维修保养、在线支付等服务,等于把海马的车主牢牢套在海马的服务体系之中,而“车主驾驶习惯的收集”,则可以在未来实现大数据分析,借此帮助海马造出符合大众驾驶体验的车子。
“moofun的核心在于打破了传统OBD的远程控制。”海马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权表示,moofun系统的出现,其实就是为了抢在OBD之前,掌握用户的数据,更好地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汽车厂家和互联网企业合作的最根本分歧,其实是在利益上。“汽车厂家要的是从销售到售后的利润都闭环在自己的品牌系统内,互联网企业的模式是销售可以不赚钱,但所有品牌的汽车,选择去哪里维修,要听我的,就像淘宝那样。”业内人士表示,正是这样根本的分歧,造成了国内互联网+汽车雷声大雨点小的现状。
难点|只增加功能不形成突破
在上海车展上,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朱华荣表示,互联网+汽车不是革命,也不是颠覆,更不是传统车企和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决裂。
虽然互联网企业在客户需求的量化研究和客户体验的创新以及数字化营销上有优势,但若论汽车制造的质量监控、研发数据的积累、产品性能工艺的实现以及核心制造环节,不是手机和手环这些简单产品在短时间内能突破的。
而另一方面,国内的互联网+汽车目前的研发,更多是增加一些新功能,比如与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实现网络同步,能通过指纹自动对座椅、方向盘进行调整,通过触控操作、手势操作、语音操作等方式实现汽车一些功能,比如空调和天窗的控制,但在先进的无人驾驶系统、车身整体控制技术及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上,情况并不乐观。
无论是把汽车连上网,还是把互联网装在汽车里,都必须实现车与车之间、车与人之间,汽车行业与互联网、城市交通网络、信息通信产业等深度融合,其中涉及的安全、隐私以及由此带来的法律问题都会成为阻碍。
真正实现互联网+汽车,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来源:大河报 责任编辑:张扬 QQ:602867404 E-mail:dahecc@126.com)